
中美邮报长沙报道(记者魏炯才)“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1 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10月12日,来自11个囯家的海外华媒和香港、澳门等地区15家媒体以及中央涉侨媒体组成采访团,走进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参观考察。

这里是隆平水稻博物馆,也是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在这里,通过展品陈列与现代科技、自然野趣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人们可以开启一段了解稻作文化、农耕文明、杂交水稻科技成就的趣味旅程。

据讲解员介绍,作为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以“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为宗旨。2016年5月试开馆,2019年9月正式开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有中国水稻历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通过1200多件文物展品和丰富的多媒体设备,集中展示与水稻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故事。

展馆介绍,要探寻稻米的前世,还得追溯到史前。从先秦时期的火耕水耨,到唐宋时期的精耕细作,再到近现代不断改良品种,水稻历史厅的“稻之作”版块将水稻从史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在展馆里,你不仅能细细品味水稻生长的历史;还能看到石斧、石犁、曲辕犁、蓑衣等琳琅满目的实物展,一秒唤醒农耕记忆。

记者参观到,展厅一侧展示着200多个形态各异、花色不同的米升。这些米升形态各异,花色也有不同,商贾之家米升上刻着“公平交易”,书香门第米升上镌刻诗词歌赋,家有老人,米升上刻的就是寿星……“升斗小民、家国天下”,小小米升不但能窥见各异的家风,也透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场景复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厅再现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验田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水稻的情景。这株水稻一穗达到230粒,籽粒饱满,在稻田里仿佛鹤立鸡群。通过第二年的试种,袁隆平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它证明水稻存在杂种优势,为袁隆平日后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带来启发。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中国的杂交水稻已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发展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步步成真。展厅里一面展示108种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的大型“种子墙”,正是近年来中国水稻育种成果的生动写照。

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粮食增产做出重要贡献,还走出国门、惠及世界。自1979年起,袁隆平等中国农业科学家多次奔赴海外,通过开设国际培训班、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外试种等多种形式,将杂交水稻传播到世界各地。

采访团走访了隆平水稻博物馆详尽介绍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在了解他的事迹后,让人顿然心生崇敬之情。如同其他伟大人物一样,袁老也将被历史铭记,并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说,我们能有今天富足的生活,袁老功不可没,心系人民,消除饥饿的袁老为世界带来太多美好,延伸出一条光彩夺目的“稻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