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邮报渭南报道)潼关文明之光源远流长;纵观当下,潼关与时俱进活力无限。在古风今韵的交相辉映下,潼关县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4月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华夏寻根”2023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7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走进渭南潼关实地参访。


据介绍,潼关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西汉初年设县,东汉末年建关,历来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百余起战事造就了潼关古关、古城、古战场的厚重与辉煌。潼关是女娲抟土造人、夸父追日等神奇传说的发源地,孔子西教不入秦、火烧蜈蚣寺、马超刺槐、秦王寨马趵泉等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记者了解到,潼关共有非遗项目19项,其中潼关古战船、南街背芯子、五虎张踩高跷、万盛园酱菜传承技艺、潼关肉夹馍、鸭片汤6项为省级非遗项目;二肖湾面酱、潼关黄河船工号子、潼关背花锣、闻太师大战绝鹿岭、魔妞舞、寺地村哪吒传说、马超刺曹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传说、潼关黄河老腔、潼关八大碗、苏派红拳、老潼关港口卤肉,潼关鲶鱼汤13项为市级非遗项目。还挖掘整理了县级非遗线索600余条,其中民间文学作品53件,民间音乐8个,民间舞蹈19个,传统戏剧4个,传统曲艺1个,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项目8个,民间美术6件,手工技艺101项,民俗16项,民间传说8个,征集实物100余件。列入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70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


潼关以文化传承为抓手,推动文旅理念融合。在充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万盛园酱菜技艺以潼关酱菜博物馆、非遗馆为核心,进一步彰显了潼关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了潼关县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同时县级非遗展厅利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的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了全方位展示,陈列有古战船、背芯子、踩高跷、魔妞舞的微观模型,展现了潼关县繁荣昌盛的景象。


潼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快文旅产业融合,通过挖掘、整理和打造,把资源变为资本,资本变为产品,把潼关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打造成一张崭新的名片,让海外华媒用更美的镜头,记录每一个舜间,报道潼关,让潼关的古韵今风,文旅融合,随着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