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邮报陕西渭南报道)4月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华夏寻根”2023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采访团记者来到澄城尧头窑,探秘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听讲解员介绍;尧头窑位于澄城县尧头镇,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300多年的烧造历史,目前保存着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窑址129座、制瓷作坊78处,古民居75处,庙宇祠堂17处,瓷片堆积层3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古瓷窑遗址,被誉为“古瓷窑活化石”“露天陶瓷博物馆”,现已经成为了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研学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2015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9年3月,尧头窑管委会开始组建。

尧头窑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一优雅的字符慢慢取代了瓷窑的“窑”。因此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尧头黑陶根据明代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尧头窑兴盛于与宋元,在明代尧头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瓷釉品类得到很大的补充,至清朝时期,尧头窑工艺达到了鼎盛,瓷釉品质更加纯净,装饰艺术也进行了创新,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尧头窑由盛而衰,窑场规模缩小,产品数量下降,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些尧头窑的老工匠在已废弃古窑址,重新开始了传统瓷器的制作,经历了八百年的古窑场的制瓷工艺得以保留和传承。

尧头窑是黄河流域的著名民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中国现存最大天然民窑博物馆”、“露天陶瓷博物馆”。具有民窑稀缺性的突出优势,独特性的黑瓷技艺,多样性的千年文化。尧头黑瓷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烧制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多源性,体现了强毅质朴的民族精神,国内著名学者称之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尧头窑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仰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历史佐证,是中国大国工匠精神的千年体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连续展现,是黄河文明传统美学的典型浓缩,是黄河文化生动的IP名片。

据了解,尧头窑的发展规划设想,始终以“守好文物、讲好文化、做活文旅、壮大文产”为宗旨,聚焦中国民窑第一县目标,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景区、壮大黑瓷产业。大力发展考古研学,打造世界窑洞民宿集群,推动体验式旅游,发展夜经济消费,组建澄城特色产品体验平台。以文旅带动黑瓷产业发展,全力做好文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努力实现“让世界看见尧头窑”的宏伟目标。
摄影 / 魏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