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會圓滿落幕 共創歷史新篇章
【本報訊】提起剛剛閉幕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你會想起什麼?是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爆火出圈的吉祥物“大灣雞”?是開閉幕式上活靈活現的非遺鼇魚、黑臉琵鷺?還是引發粵港澳人心共鳴的粵曲表演《彩雲追月》?是穿過香港維多利亞港、越過澳門大三巴牌坊,四城同傳的火炬?還是跨過深圳灣跨海大橋,從深圳跑進香港的馬拉松參賽選手? 當熊熊燃燒的全運聖火在深圳前海歡樂劇場緩緩熄滅,當全球首個“城市全景閉幕式”“星辰大海”用高科技璀璨了夜空,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完滿落幕,也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跨境,是十五運的最大特色。這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獨具匠心設計的兩項跨境賽事——公路自行車賽和田徑馬拉松,是跨區域合作邁向新高度的最好體現。參賽選手不僅僅跨越了地理界線,更是拉近了灣區的心靈距離。 從比賽的路線設計,到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關,每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共同籌畫和密切配合。從大賽首創“前置查驗、封閉運作、無感通關”新模式,到為保障馬術比賽順利進行而形成的“五個聯通”創新體系,十五運以賽事帶動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為未來大灣區

中美邮报
19 hours ago3 min read


十五運會圓滿結束 閉幕式“星辰大海”震撼人心
【本報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式11月21日晚在深圳前海歡樂劇場舉行。這場歷時13天體育盛會的閉幕盛典首次走出封閉場館,以“星辰大海”為主題,在深圳海濱實景上演,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劃上圓滿句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閉幕式並宣佈十五運會閉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廣東省省長孟凡利、湖南省省長毛偉明、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等出席閉幕式。 11月9日開幕以來,十五運會憑藉精彩紛呈的賽事與眾多“出圈”熱點,持續引發全民關注。過去12天裏,來自全國37個代表團的健兒齊聚大灣區,共逐夢想、共築榮光。首次聯合舉辦全運會的粵港澳三地,在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引領下,交出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灣區答卷”。 當晚舉行的閉幕式堪稱海天盛典,聚焦於體育與文化、情感的深度融合。這是全運會歷史上將第一次把閉幕式搬到海濱實景舞臺上舉行,屆時以海天為幕,以城市為景,呈現出一場美輪美奐的文藝視覺盛宴。閉幕盛典融合科技與藝術,亮點頻出。現場彙聚裸眼3D、5G雲控、無人駕駛等多項高新科技,與粵劇、醒獅等非遺元素交織呈現,營

中美邮报
19 hours ago3 min read


2025中国—东盟周在福州开幕,联结2045东盟共同体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
【本报讯】1月17日,2025中国—东盟周在福建省福州市盛大开幕。大会由中国—东盟中心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是“命运与共:联结2045东盟共同体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 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议长阿旺·比米、副议长努尔·贾兹兰、印度尼西亚地区代表理事会副主席拉维亚伊、缅甸总统府第二办公室部长吴哥哥莱、文莱外交部常秘乔哈莉娅,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国奇温、老挝外交部副部长冯沙湾、泰国外交部副常秘马尚潘、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纳拉里亚、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等在内的东盟国家及国际组织三十余位副部级以上政要,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省长赵龙,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大使以及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中方代表出席。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大使发表致辞并主持主旨演讲。 史忠俊强调,中国东盟同心协力,就能为变乱的世界贡献中国东盟方案,为亚太乃至世界创造更加开放繁荣的未来。《东盟共同体愿景 2045》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高度契合,本次中国—东盟周旨在推动双方深化战略对接、坚持开放融合、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治理互鉴、加强人文

中美邮报
2 days ago4 min read



中美邮报
3 days ago0 min read


10千伏直挂式充电最快1秒1公里 湖南一项新技术获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认证
【本报讯】近日,国网湖南电科院“全碳化硅构网型10千伏直挂超级充电系统”通过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审,并在湖南湘江新区一处超级充电站试运行,充电速度最快达1秒1公里。 在该充电站,只见6个充电桩配有11把充电枪,可满足11辆车同时充放电。它们不仅充电速度快,还能像“智能水龙头”般自动调节“水流大小”,根据车型需求精准控制充电速度和电量,从而更好地保护电池。据介绍,这是全国产化中压碳化硅器件首次实现商业化应用,成本可降低20%。 当前,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存在充电效率低、电网冲击大等难题。碳化硅功率器件是新型充电设备的关键,功率输出柔性可控才能实现电能转换损耗大幅降低,而碳化硅功率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 国网湖南电科院联合中车株洲所攻关,全碳化硅构网型10千伏直挂超级充电系统实现从主控芯片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全国产化。其一体式充电站和10千伏直挂式设计,具备占地面积小、低能量损耗、充电功率大和电网支撑强等优势,系统效率由91%提升至96%,满足200伏至1000伏范围内电动汽车充电平台自适应匹配的需求。 该系统将在湖南等省份高速公路服务

中美邮报
6 days ago1 min read


融湾向海绿色发展 湖南郴州走出内陆城市转型升级新路
【本报讯】“十四五”期间,湖南“南大门”郴州坚持“融湾向海”“绿色转型”,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获评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2025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3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探索出一条内陆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近日在长沙举行的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郴州市专场上,一系列亮眼数据与发展案例的发布,集中展示了该市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位于郴州的三一重能全智能机械化生产线 产业向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郴州着力构建“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有色产业“老树发新枝”,产值占全省比重超过40%,并通过延链补链、集群发展,带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值今年预计将超过1300亿元。 更为瞩目的是,郴州精准卡位锂电新能源赛道,锂电产业近四年招商金额超1700亿元,被纳入湖南省“一核一极三辅”战略布局,形成了从锂矿采选到电池材料、再到回收利用的闭环产业链。 县域特色产业竞相发展。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嘉禾锻铸造、临武锂电、宜章光电显示

中美邮报
6 days ago4 min read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忻城“一根丝”织出数亿产业“新丝路”
【本报讯】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600亩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对连片桑园进行精准喷灌;不远处缫丝厂智能缫丝车间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环境,确保每根生丝达到5A级标准。从桑园到丝厂,这个“桑蚕之乡”正以科技重塑产业,织就出海“新丝路”。 11月16日,“探寻产业数智赋能 共话高质量发展”——2025年境外媒体来宾行活动采访团走进“桑蚕之乡”忻城县,了解一根丝的“智变”。 忻城桑蚕产业覆盖全县27.6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5%。近年来,当地紧抓“东桑西移”“东绸西移”机遇,依托粤桂协作推动产业从传统种养向精深加工全面升级,形成完整的“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条。 在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一期车间,工人们正在泡丝、络丝、并丝、倍捻、倒筒、织造、印花等工序上忙碌,将一根丝制作成一匹布。“我们从深圳西进落户忻城,正是看中这里26万亩桑园和7万养蚕农户的产业基础。”产业园运营方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懿宸介绍。 从小生长在桑蚕家庭的韦懿宸是产业变迁的见证者。她表示:“过去农民养桑蚕是靠天吃饭,县里只有缫丝初加工,现在养蚕、生

中美邮报
7 days ago2 min read


广西大化宫氼瑶歌谣传承人:山谷回响千年韵 瑶歌新声盼出海
作者 蒋雪林 韦佳秀 “说到心同住,喊到心同往。”一声高亢的歌声从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深山里迸发而出,这首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宫氼瑶《喊歌》正穿越时空,在群山间激荡,向世界传递着瑶族的文化密码。 近日,由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指导、中共河池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鼓韵歌海 大美河池”——2025年海外媒体河池行活动走进大化县。来自泰国、柬埔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媒体代表,共同聆听了这首源自瑶族佤钵节祭祀仪式的古老歌曲。《喊歌》以其高亢质朴的嗓音与多重声部的和声交织,生动再现了庄重神圣的仪式场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宫氼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一带。 大化县江南乡副乡长、宫氼瑶歌谣传承人卢桂锋与妻子蓝柳姣,携手五位同伴,向来宾展示了这一民族瑰宝。卢桂锋与蓝柳姣因《喊歌》结缘,如今更携手传承宫氼瑶歌谣。“传承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几乎占用了我全部休息时间。”卢桂锋坦言,公务之余的几乎所有时间他都投入于此。同为传承人的蓝柳姣,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这条传承路上的同行者。 “你在这座山,我在那座山,不喊可能听不见。”卢桂锋道出

中美邮报
7 days ago2 min read


滇黔桂共奏铜鼓声 山歌架起“文化桥”
“壮族山歌文化独具魅力,其独有的民族音调极富标志性。相信随着年轻人的参与,山歌将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成为世界喜爱的文化符号。”澳大利亚《塔州华人报》编辑柯荣焕15日在广西河池受访时表示。 当日,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暨滇黔桂铜鼓文化交流活动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举行,来自贵州、云南等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河池本土艺人同台献艺,展示延续数千年的铜鼓文化。随“鼓韵歌海大美河池”——2025年海外媒体河池行活动采访团到此观赏的海外媒体代表在互动后作上述表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铜鼓习俗传承人罗明金介绍,以交流活动搭台,铜鼓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乐器。其通过创办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助力铜鼓文化传承,所产铜鼓远销云南以及贵州等民族地区。 连日来,河池市依托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的优势,掀起文化艺术浪潮,第二十三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以及山歌会等活动接连举办,城市的街头巷尾歌声不断。 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柏源介绍,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已从地方

中美邮报
7 days ago2 min read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河池仫佬族村落蜕变记:旧时天险地 今成“丰饶乡”
【本报讯】11月14日至16日,“鼓韵歌海 大美河池”——2025年海外媒体河池行活动举行,采访团走进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村深洞屯的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了解村落凭借天坑自然资源,造景蝶变的发展故事。 走进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悬崖蹦极、无边泳池、玻璃滑梯等一系列沉浸式项目映入眼帘。该景区在不破坏原有地貌的前提下,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其中,高悬于百米天坑中央的悬崖书店,从今年5月开业至今,累计接待量超10万人次,成百上千本书籍陈列崖壁的建筑设计,以“脚下是地心世界,心中是诗和远方”的独特体验,“圈粉”众多游客。 “我们不搞大规模开挖,而是顺势而为打造悬崖系列产品。”该景区负责人吴泰昌介绍,景区将生态保护贯穿开发全过程,既保留天坑奇特的地质景观,又通过创意设计赋予其旅游价值,让游客既欣赏到喀斯特地貌的壮美,又能体验刺激的游乐项目和静谧的文化空间。 难以想象今日“网红天坑”所在的棉花村,曾被层层大山包围,旧时因海拔高、缺水严重,没有水田,仫佬族村民仅靠种玉米和红薯换粮为生。 直至2019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投资数亿元(人民币,下同)让棉花

中美邮报
7 days ago2 min read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