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會圓滿落幕 共創歷史新篇章
- 中美邮报

- 11 minutes ago
- 3 min read
【本報訊】提起剛剛閉幕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你會想起什麼?是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爆火出圈的吉祥物“大灣雞”?是開閉幕式上活靈活現的非遺鼇魚、黑臉琵鷺?還是引發粵港澳人心共鳴的粵曲表演《彩雲追月》?是穿過香港維多利亞港、越過澳門大三巴牌坊,四城同傳的火炬?還是跨過深圳灣跨海大橋,從深圳跑進香港的馬拉松參賽選手?

當熊熊燃燒的全運聖火在深圳前海歡樂劇場緩緩熄滅,當全球首個“城市全景閉幕式”“星辰大海”用高科技璀璨了夜空,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完滿落幕,也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跨境,是十五運的最大特色。這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獨具匠心設計的兩項跨境賽事——公路自行車賽和田徑馬拉松,是跨區域合作邁向新高度的最好體現。參賽選手不僅僅跨越了地理界線,更是拉近了灣區的心靈距離。
從比賽的路線設計,到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關,每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共同籌畫和密切配合。從大賽首創“前置查驗、封閉運作、無感通關”新模式,到為保障馬術比賽順利進行而形成的“五個聯通”創新體系,十五運以賽事帶動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為未來大灣區在更多領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更令人驚喜的是,粵港澳聯隊三地聯合組隊參加龍舟、龍獅等集體專案,龍獅聯隊在節目編排中融合三地特色,以高度默契的配合斬獲一等獎,為十五運注入了文化跨區域融合的新活力。
開幕式上,當粵曲響起、鼇魚遨遊、醒獅躍動,當英歌舞和詠春拳一一登場,銘刻在粵港澳人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瞬間啟動。這場“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灣區魅力”的文化盛宴驚豔了全國人民,共同的文化符號讓粵港澳同胞的情感聯結愈加牢固。頭頂“小啾啾”的十五運官方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以萌動人心的外形走紅網路,也讓大灣區文化走向全國。

十五運會還是歷史上規模最大、賽期最長、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全運會,105個場館分佈於粵港澳19個城市。“舉重之鄉”東莞石龍承辦舉重賽事,“武術之鄉”佛山承辦武術賽事,“滑板之城”惠州承辦滑板比賽 ……動感大都會香港承辦了包括沙灘排球、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欖球、高爾夫球、場地自行車、鐵人三項和擊劍等競賽專案,活力青春之城深圳則承辦了羽毛球、拳擊、射箭、游泳(游泳、馬拉松游泳)、藝術體操、馬術(盛裝舞步、場地障礙、三項賽)等多個競賽專案。

隨著166個群眾賽事項的陸續舉行,上至81歲,下至8歲的全民參與度,讓觀眾從單純的觀賞者變為賽事的參與者。運動員、教練員、觀眾隨著賽事流動,也大大促進了三地居民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正如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所說:“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全運會,有助於加強各地體育交流,還能讓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借助體育平臺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強化國家認同。”

“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十五運上演了中國最高水準的體育競技,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的無限可能,書寫了中國全運會歷史上的嶄新篇章。通過制度、文化和社會心理的“聯通”,十五運已成為“一國兩制”生命力的生動展現。
本報:魏炯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