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赞:福地怀化历史文化底蕴 壮丽自然景观
- 中美邮报
- 3 days ago
- 3 min read

摄影/炯才
【中美邮报湖南怀化报道】7月28日,“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媒体采访行,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媒代表实地踏访安江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高庙遗址博物馆、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

摄影/炯才
怀化是一座文化富矿,汇聚了高庙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五溪文化、安江农校纪念园等历史见证地。千年文脉传承、民族团结典范、红色文化根基、自然景观融合,展现了福地怀化历史文化底蕴。

摄影/炯才
采访团来到安江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随讲解员进入该园区,巨大的红色校训碑上“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九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被誉为“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纪念园,不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农业科学突破的发源地,更凝聚着向世界传播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与湖南文化。

摄影/炯才
安江农校园内袁隆平院士的故居,是早期攻关杂交水稻期间居住之处,这正是袁隆平院士无数日夜坚守与科研的大垅试验田。 “这株天然杂交稻,让袁隆平得到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启示,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历程”。记者看到,袁隆平全家生活过的居所仍保持着原貌,简谱的木质书桌、藤编座椅、老式书柜,值得一提的是,故居前的水泥路也按原貌保留,这条水泥路因承载袁隆平日常骑自行车通勤的历史记忆,如今该水泥路作为历史场景被完整保留,生动再现了袁隆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见证了他推进杂交水稻研究与突破的日日夜夜。本报记者感慨!

摄影/炯才
“2009年8月,安江农校纪念园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安江农校纪念园集教学、科研、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是袁隆平及其团队进行杂交水稻研究过程的重要见证”,“正如袁隆平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摄影/炯才
踏入高庙遗址,讲解员介绍,高庙遗址于1985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1年、2004年、2005年、2024年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科学发掘。当考古人员拂去历史的尘烟,发掘出土大型祭祀场所、白陶制品、碳化稻谷粒等文物时,展开的是一幅高庙先民在沅水流域祭拜、劳作的多彩画卷。

摄影/炯才
高庙遗址的惊世出土,划破千年迷雾,打开历史迷宫,颠覆了世人的传统认知。高庙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为此,被学术界命名为“高庙文化”。高庙文化让怀化人引以为傲。

摄影/炯才
记者赞叹;沉醉在一件件艺术品中,遥想高庙先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仅用尖锐的石器或者骨器在柔软的陶坯上精心刻画,线条流畅自然,疏密得当,就像精心谱写的乐章,雕刻技术令人惊叹。高庙文化遗址曲径通幽,沉淀着太多的历史之谜,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摄影/炯才
釆访团参观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水稻历史厅:展示不同时代的水稻发展历程及出土文物。 水稻科技厅:通过互动体验(如游戏)了解水稻结构与生长过程。 建筑特色:以“稻穗”造型展现农业科技成就,馆内设有科研史料陈列区、沉浸式体验区,科研史料陈列区:展示杂交水稻研发历史文献与实物标本,沉浸式体验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水稻生长环境等。实现场馆功能多元化应用,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文化地标,馆内永久收藏“怀化问稻”等专题文献,每一阶段的跃升都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

摄影/炯才
走进洪江杂交水稻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扎根安农,艰苦攻关的日子。博物馆里还展示了超级杂交稻的丰收景象,以及袁老在田间地头辛勤工作的身影,让人倍感亲切。这里不仅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更是袁老一生奋斗的见证。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如何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更深刻体会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伟大精神和杂交水稻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本报: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