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福建柘荣:文旅融合“金钥匙” 开启乡村振兴“共富门”

  • Writer: 中美邮报
    中美邮报
  • 12 minutes ago
  • 5 min read

(亚太快讯消息)清晨阳光洒在柘荣县鸳鸯草场,绵延万亩的草甸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绒毯铺展在山峦之间。


ree

清晨的鸳鸯草场,万亩草甸如绿色绒毯铺展山间。吕若萱摄


来自浙江温州的游客陈敏带着孩子坐上新投运的观光缆车,清凉的山风拂面,眼底尽收翠绿。“快看!像是徜徉在绿色海洋里!”孩子兴奋地指着窗外。


海拔千米的高山草场上,游客们或乘坐观光童话小火车,或体验彩虹滑草项目,欢声笑语不断。


ree

海外华文媒体乘坐观光缆车,体验“云端漫步”。吕若萱摄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草场,鸳鸯草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其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和优越的生态资源也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今年,景区新建成的宁德首条客运索道投运,全长530米的缆车线路不仅为游客带来了“云端漫步”的新体验,也为柘荣注入了新的文旅活力。


该景区在2018年5月开始试运营,先后荣获“宁德市职工疗休养基地”“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福建省帐篷露营地”“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福建省四钻级智慧景区”等称号,是柘荣县首个国家AAAA级景区。


ree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柘荣鸳鸯草场感受独特的旖旎风光。吕明摄


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惠及周边乡村。东源乡鸳鸯头村党支部书记游振锋表示,景区吸纳本村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村内还配套开发二级景区板块,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带动小卖部、民宿等业态发展。“景区发展和村庄发展是互补共促。”他说。


ree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柘荣鸳鸯草场感受独特的旖旎风光。吕明摄


据统计,2024年柘荣鸳鸯草场累计接待游客16.9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83.7万元。这一组数据,折射出柘荣县践行“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成效,更映照出柘荣在生态文旅、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


柘荣的风光之美,不仅体现在鸳鸯草场的辽阔清新,也蕴藏于古镇的人文积淀之中。


漫步富溪古街,仿佛穿越时空——富溪镇富溪村曾是福温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贸文化积淀深厚。而今,这座古镇正以“非遗+红色+商贸”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ree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若萱 摄


穿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驷桥,沿阶而下,在富溪村百年榨油坊里,73岁的游信玉抡起几十斤重的石锤,有节奏地敲打着木榨槽,金黄清亮的山茶油从槽底缓缓渗出,香气弥漫整个作坊。


作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游信玉16岁开始学习古法榨油,一干就是57年。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每一滴油都浓缩着岁月和匠心。”游信玉介绍,该技艺需要经过采摘、脱壳、烘干、碾粉、蒸粉、做油饼、榨油、封缸共八道工序,耗时耗力却保留了茶油最原始的香气和营养。


ree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当地油茶栽培和山茶油压榨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2009年,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富溪榨油坊已成为研学体验点,每年大量中小学生到此体验古法榨油技艺。


传承不守旧。“我们不仅传承技艺,更要创新产品。”游信玉之子——同为富溪山茶油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游廷建与高校合作,开发出山茶油护肤品、茶籽粉等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拓展市场,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ree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此外,富溪村还深挖红色资源,革命先辈叶飞曾在此战斗,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秘密交通站旧址铭记着光辉岁月。近年来,该村还修复了归驷桥、福温古道古商贸一条街、中国农业银行等历史建筑,建成银行博物馆、美食体验馆,打造古商贸文化体验街、汉服体验馆、诚信广场等文旅项目,推动多元业态融合。


“我们正着力打造‘商贸驿站•红色小镇’特色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吴雄英介绍,村里创新推行支部领办强村公司模式,成立福建省富水古镇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校地共建合作模式,持续培育新型文旅业态。2024年,富溪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


ree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吕若萱摄


在柘荣,非遗传承的活力同样在城郊乡靴岭尾村绽放。传承400多年的剪纸艺术的靴岭尾村,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创新活力,带领这个昔日的“后进村”走向乡村振兴之路。


行走村中,剪纸样式的房屋立面、窗花、灯笼、椅子、灯光秀等随处可见。然而在2018年村两委提出发展剪纸产业时,许多村民还充满疑虑:“剪纸能当饭吃?”


ree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体验非遗文化。叶金秋摄


近年来,靴岭尾村深挖剪纸传统文化底蕴,围绕“清新乡野、文创田园”发展思路,以“美学+剪纸+N”为路径,推动剪纸文创与研学旅游、休闲农业深度融合,陆续建成大师剪纸馆、柘荣剪纸传习馆等文化产业配套设施,引进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专家刘延山、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孔春霞等导师入驻,建立剪纸博士工作站,深挖剪纸文化特色内涵。


村民章小云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牵头成立“八姐妹剪纸工作室”,作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带动周边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创作。“原来剪纸真能当饭吃!”她笑着说。


ree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图为合影留念。吕若萱摄


更令人惊喜的是,数字技术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活力。在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数字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着最新开发的AR剪纸作品;智能剪纸机可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既保留手工肌理,又能批量生产文创衍生品;在线设计平台允许游客上传照片自动生成剪纸轮廓,体验“一键创作”的乐趣.......


“数字技术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让传统技艺触达更多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雪香表示,通过“数字赋能+智能升级”,靴岭尾村不断拓展剪纸艺术的边界。


如今,靴岭尾村完成美丽“蝶变”,从软弱涣散村发展成为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的“网红村”。该村先后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当非遗文化遇上创新思维,当传统技艺拥抱数字时代,靴岭尾村用剪纸技艺“剪”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ree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图为合影留念。吕若萱摄


从鸳鸯草场的生态旅游,到富溪村的古镇文化,再到靴岭尾村的剪纸艺术,柘荣县传承弘扬“柘荣现象”精神内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生态优势、人文底蕴转化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实践,生动诠释着"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深刻内涵,一幅文旅融合、城乡共富的壮丽画卷正在“柘”里徐徐铺展。


来源:亚太快讯

 
 
 

Comments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4 by Chinese American Pos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